转载:壹心理 作者:温寻梅
生活中,焦虑似乎无处不在,我们完全没有办法逃避。为了生活,为了梦想努力,本意可能是为了能够更加轻松地生活,我们却很容易不得不陷入越努力就越焦虑的怪圈。
我也很容易焦虑,但我学着慢慢与它握手言和了。
最近在读英国作家柯瑞妮·斯威特写的《焦虑日志》,它让我感受到在面对焦虑这件事上,自己并不孤独,也没有想象中的那么无助,让我意识到焦虑就是自己的一部分。
正如英国《女士》杂志评论所说,
读这本书就好像一个朋友在与你说话,告诉你不要对自己太苛刻,也不要养成坏的心理习惯。当我沉浸在书中娓娓道来的叙述中时,我感受到了内心的平静与愉悦,焦虑似乎也没那么可怕。
某种程度的焦虑是完全正常的,甚至是有用的——这本书开门见山地指出,“可如果对一次约会过分期待,以至于在约会前几周就开始感觉身体状态太差而无法出门,这样的焦虑就严重影响了身心健康。”
快节奏时代里,压力无处不在。当我们承受不了太大的压力的时候,就会产生焦虑。我们应该更加了解焦虑是什么,更加正确地认识焦虑。
当然我们有很多简单有效的方法去缓解焦虑——关掉自己的手机电脑,休息一下,放慢生活的节奏。用原本在网上冲浪的时间抬头看看天空,欣赏一下街道的颜色,或者观察野生动植物。感受一下自然的呼吸。
人们往往并不喜欢和感到焦虑的人来往,这让我在焦虑的同时觉得孤单无助。但其实,感到焦虑的人往往更加敏感,更有创造力和想象力,更加灵敏和直率。
一个人患有焦虑症,但他同样可以成为一个很棒的朋友,很棒的工作者。因此我们不能一味地否定焦虑的自己。
人们往往有三种主要的焦虑者心态。
常常纠结于如果......会怎样?如果我在高速公路上遇到了车祸会怎样?
常常纠结于要是......就好了。要是我有一百万英镑就不会有任何金钱上的烦
恼了。
第三种焦虑心态则表现为纠结于“本该,本来可以......”我本来可以考试通过的......
这样的心态迫使自己为过去,现在和未来可能发生的事情而不断地自责。
我们可以试着观察自己的焦虑是哪一种,或者三种想法都有。每当我们产生这些想法的时候,我们要尽量保持清醒,然后慢慢地调整自己。
当我们处于焦虑的状态时,我们渴望去做出改变。可改变意味着要尝试新的事物,改变旧的习惯,创造新的生活方式,在这样的过程中总要做一些牺牲,也因此让人退缩。
但要记住,即便为了消除焦虑而对生活做出了巨大的改变,你仍然是你。只是可能变成了一个更冷静的你,更少受到恐惧的阻碍和折磨的你。下定决心做出一些改变吧。
真正可怕的是我们拼命的抗拒,拼命的否认或者抑制自己的焦虑,我们才在它上面加了更多的焦虑,让它像被浇了汽油的柴火一样,越烧越旺。
对抗焦虑有很多种方法,书中详细介绍的第一种是认知行为疗法,这种方法让你直面你的恐惧。一旦你开始面对一些令自己害怕的事情,并发现自己可以做到就可以继续积累类似的经验,然后开始进一步尝试。
慢慢的,你的行为和感受也会随之改变,直到可以冷静地接受。
第二种方法叫做正念,它能使人平静下来,更专注于现在,去感知当下的一切事物。
这种方法能使我们停止对过去的担心,后悔。
不如这样体验一下:停下手中的事,闭上双眼,用心感知你周围的一切。你能听到什么?你能闻到什么?你身上的布料接触皮肤是什么感觉?温度怎么样?
然后慢慢睁开双眼,注意周围的环境,写下你看见的几件事物。每当我专注于当下正在做的事情,便能更加迅速,更加高效地完成这项工作。
实际上,我们都要意识到这一点,焦虑感是一个人成长过程中的老朋友,人生每每遇到想要突破的节点,它都会来到我们身边,然后很严肃地告诉我们:“接下来会有个比较难对付的事情,一定要当心呦!”
但是当我们真正渡过了难关,达到了预期,就发现它早已消失得无影无踪了。
乔·卡巴金说,“你的焦虑和恐惧并非你的全部,你的生活大可不必由它们来掌控。”
现在跟我一样,想象一副安静美好的画面,保持呼吸,全身放松吧。相信一切都会好起来的。